澎湖地曳網作業概況表 |
「牽罟」就是使用地曳網來捕魚的一種漁撈作 業,在澎湖又稱「牽網」或「牽繪」。四、五十年 以前,那個生活較為困苦的年代,能擁有船隻、網 具的「大戶」並不多,牽罟作業的設備簡單,可合 數十戶共同投資,甚至於可用人力游泳海上佈網, 一舉解決了船、網兩難的問題,當然會受到廣大的 歡迎。尤其是澎湖冬季風浪險惡,出海作業相當危險,牽罟的漁場大都位於背風的南面海域,拖網的人力又是在沙岸上進行作業不但安全度相對提高,而且適時彌補了冬季漁撈的真空。無怪乎「牽罟」在三十年前的澎湖,可其是風光一時。「地曳網」的構造有很多變化,基本上在中央部位有一個用來圍載漁獲物的網袋,兩邊有繫在兩 條很長的曳繩(曳網)上的袖網(翼網、網腳),上網的「浮子」,下網的「沈子」,其微妙的平衡設計,使上網不下沈,下網不離底,可順利的將魚群驅入網袋中。當然整具網的大小可因人因地制宜,普通的網面約有兩公尺高,數百公尺長,必須由三、四十人合力操作才可作業。牽罟的作業季節不 分春、夏、秋、冬,作業時在白天或夜晚均可,尤 其以黃昏、黎明時為最理想,漁獲量最多。其作業 地點必須選擇海底平坦,沒有礁石分佈,潮水緩和 的地方。澎湖沿海的砂質沿岸,如西嶼鄉的外垵村 、內垵村、小池角的網垵;湖西鄉的龍門村、林投村;澎南區的山水、嵵裡;望安鄉的東垵村等,都 是理想的作業地點
圖二:山水牽罟正作業中 |
數十年前大型的地曳網海上作業時,要四到六個人,一艘或兩艘搖櫓的舢舨協力合作。先把一條 曳繩留在岸上固定、派人看著,然後以舢舨拖載網 具出海繞行半圈,一面搖櫓、一面下網,在距第一 條曳繩約五十公尺的地方靠岸,由岸上的人將另一 條曳繩牽上岸,並選擇較有經驗的人在岸上指揮全 盤拖網作業。「命令」下達後,左右兩股人馬必需 施力,海中的大網,就靠著浮子和沈子上下平衡的 作用,貼著海底垂百的張掛成一個開口面向岸邊的 U型圓弧,靜待魚兒入網。起網作業是岸上人力的 重頭戲,必需適切的掌握左右繩的節拍、行網的速度,舢舨則開到網邊,一面吆
喝、一面拍打水面, 把魚兒驅趕入網,網漸行漸近,岸上的兩組人馬也 逐漸向U網的對稱軸靠攏,袖網離水之時,拉網不可過急,以免網袋離底,魚群脫逃。等到兩路人馬 會合、網袋近在咫尺的時候,兩組人力併成一組,兩條曳繩併成一條,在一片激情呼聲中,網袋連魚 獲已上了沙灘。收穫的喜悅,暫時忘了拖網的疲憊。
各村對漁獲的處理,做法不盡相同。雖然網具是多家合夥投資的「私器」,但是牽罟的漁獲卻是「見者有份」的公產。除了分配給出網具的「網仔份」和出舢舨的「船仔份」外,凡是參加拖網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可「分紅」,在嵵裡,大人一份。小孩半份,大肚雙份(懷孕牽罟討吉祥之意)。這種大方的「分紅」制度,主要是由於那時候的漁源豐富,漁獲量多。動輒上千斤,而且作業密集,一組網剛上岸,另一組又下網。誰會在乎那一份、半份的魚呢?昔日的這一幕幕,對現時年青一輩來說,已成絕響;對老一輩來說,也只能空留回憶了
一組完整的牽罟作業,網、繩、浮子、沈子、舢舨、人力等六個要項缺一不可。除了舢舨、人力以外,其餘四項大多是集合數戶,甚至數十戶的財力所共組,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我們」的。四、五十年以前,網、繩可都是網組的成員合力製作的血汗結晶,可說得來不易。網的部份:最早使用的材質為苧麻絲,接著用棉線,因前二者易腐朽,民國六十多年再改用塑膠,進一步用尼龍,一百到現在的「玻璃絲」,有著二段坎坷的「演化」歷程。外垵村民許泉順回憶當時的製網過程確實備極艱辛:苧麻自台灣買進,先分後破再旋股(由女人、小孩來做),接合成線,再牽線刺網。整組苧麻絲還要加上蛋白、桐油、和水共染、染後晒乾,再放入約2米高、2人合抱的蒸桶內蒸上10個小時(桐油在網肉上黏上一層,較耐用而不曾腐朽,蛋白則使網肉的顏色較淡,牽網上岸時較不曾驚嚇魚群),取出晒乾後才算大功告成。網繩部份也是從台灣買進瓊麻纖維,(本地龍舌蘭(白樟)纖維質地較差並不合用)分送各戶分工搓合再相接而成。牽罟作業由於作業範圍、網具大小、風向潮流、應嵵時魚種,可用人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各村皆有其特定的模式,除了小池角的網主顏柄已歿,無法自其相關親屬處取得資料外,其餘各村全盛時期的牽罟作業簡述如下:
- 外垵村:
光復前,全村有三組大網、數組小網。每人出7分粗繩30潯,20尺網(18紋尺或22紋 尺),大網30人,小網20人共組一組長約150米,600潯長繩的繪。上網掛浮筒,2尺一筒,以四角形(因無車床工具,無法削圓)的梧桐材質最受歡迎,當網向前行時,浮筒頂浪會發出嗄!嗄!的聲音,網中魚群不敢靠網外逃。下網掛土圇(瓷製圓形中有空洞以便穿繩繫結)不用鉛塊是因鉛小又重,易陷入底質泥沙之中,牽網相當費力。整個漁場可容納七具網。並由溫王爺踏地相中西側高地約三仙塔為制高點,發現魚蹤時,立即告知牽繪人員,展開作業。
- 內垵村:
- 東安村:
望安鄉的網垵口,是一片沙灘地,其中並有多處深窪地帶,可收集魚之效,整個作業區東西寬約500米,南北長約1000米,是個牽罟的好所在。60年前有三組繪,光復後剩二組,現在只剩一組塑膠網用動力漁船作業。民國41年曾有一網臭肉數千斤的記錄,夏天有綠藻較不適合作業,冬季時,選晚上單船搖櫓作業,月亮上頭頂一根竹竿高,或月下頭頂一根竹竿高時,是最佳的作業時段,由拖場的東隅下網,繞行半圈後,在西邊登岸。網具是由棉紗質編成。
- 林投村:
作業地點在林投灣,早期共有五組網,網主之一的吳再續先生有二組網分屬於28個股東,冬季用400潯大網,朽壞後末修補,夏季用網200潯,目前仍使用中,8年前網質已改用玻璃絲。上網浮子為圓形塑膠製品,下網則採用鉛墜。袖網長約70潯。每年有二個作業季節,2-4月為第一季,作業後休網,分拆修補再行合織。7-8月為第二季,作業後則進行整網以待來春。苦船二艘,一載網具、一載繩綱。單船作業時,一船九人,出海一櫓,回程二櫓,輪流替代。
- 龍門村:
- 山水里:
在南岸進行牽網,最早以前有10組,網肉是由苧仔絲染藷而成,20年前改為塑膠及尼龍製品,目前僅剩陳為富先生三組。大網100多潯、中網60潯、小網40潯。網高3-4潯。單船作業,自東邊放網。每年的正月煦抽籤決定出網序,自西側的30高地依籤序向東排列"可排6組網,直到東側碼頭。每組網l0個股東。6歲以上算一份。山水的漁場是個活港,水緣向南30公尺後愈行愈深,南流起時,水向西南流,退潮時,水向東南流。是個標準的地曳網拖場,只要是北風天,不分潮汐皆可作業,但以黃昏時較好。罟船為平頭舢舨,一船四人(一人大櫓,一人小櫓、兩人放網),曾經有過一網數千斤白鱙的記錄。
- 嵵裡:
參考資料和圖來來源: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7%89%BD%E7%BD%9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