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澎湖牽罟的介紹-1

牽罟--一種臺灣古老的捕魚方式。利用魚群最密集靠岸的時候,以小船將漁網拖離海岸並將網放至海中,而漁網的兩端則固定在岸邊,魚群被圍住後岸上的人協力將魚網拉上岸來。
「牽罟」就是使用地曳網來捕魚的漁撈方式,在澎湖又稱「牽網」,只要一張輕型的地曳網及小舢舨即可作業。漁民利用舢舨到海上佈網,當網沉到海底時,岸上的村民齊力將網拉回海邊,便能將底棲的魚類及蝦蟹網起。隨著魚網的慢慢收回,期盼魚蝦入網的心情真的十分有趣。牽罟必須選擇海底平坦、無礁石分布及潮水緩和的地點,如西嶼的赤馬、小池角村,湖西鄉的龍門、林投村等,澎南區的山水、望安鄉的東垵村等,都是理想的作業地點。



數十年前,由於時勢造英雄,牽罟漁法確實盛行一時,為昔日的漁民立下了汗馬功勞,「網腳魚影,網袋飼母子」此流傳一時的民諺可為有力的佐證。可是今日已非昔比,漁撈技術的進步,長年毒魚、炸魚的人為破壞造成漁源枯竭,使牽罟喪失了天時;築港、築堤、填海造陸等破壞了漁場,使牽罟喪失了地利;收穫不穩定,年青人口大量外流,漁村勞動力不足,使牽罟喪失了人和。牽罟也在今日漸漸的落寞,已成回憶空留絕響。


(一)牽罟 以地曳網捕魚俗稱「牽罟」,是古老的漁業作業方式之一,其作業方法係以陸岸為據點,將網子載到適當海域之後,向陸岸拉上而完成撈魚作業。圍住後岸上的人協力將魚網拉上岸來。
(二)漁具 「罟」的漁具係由一囊兩翼及兩條長曳繩所構成,並以具長袖網為特徵。
(三)與大海拔河  首先,幾位年長有經驗的人,合作把一張好長好長的網子弄整齊,放在一艘很大的竹筏上,然後指揮的人把往的二端各綁上一條又粗又長的繩子,一端丟上岸,就划著竹筏載著往子繞大海一大圈,又把令一端繩子丟上岸,岸上的人分二組,雙手抓著大繩,面向大海倒退著走,大家同心協力喊著:「嗨殺!嗨殺!」慢慢的把大繩拉上沙灘。之後,漁網也到了岸邊,大家更用力的拉,就好像拔河一樣,在竹筏上的人在海中打著手勢,好像裁判告訴輸的那一組要拉快些,因為南北二端保持一樣的速度,於才會乖的進網,終於在大家同心協力合作之下,全部的魚網被拉上岸了。
(四)紅毛港牽罟 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紅毛港週邊居民,每每以麻竹筏將整理好的漁網拉到近海處(均由男人擔任),其餘的人(含婦人、小孩)就合力站兩排,在岸上拉起罟繩往後拉,雀躍之情,隨著罟繩接近海岸而起伏,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網內不停蹦跳的魚兒。     早年沿海漁民牽罟,婦人不能參加,每位在岸上牽罟的漁民,腰上都綁有一條帶鐵環的皮帶,繫著漁網的罟繩,穿迴腰上的鐵環,牽罟人不必拉著繩子往岸上跑。
(五)漁獲 春海:均在清明前後,風平浪靜,主要漁獲為鱙魚、鯖魚、西刀、小黃魚。 秋海:為傍晚出海,牽夜流,約在下午五點準備,由深夜至天亮,以 魚為主。  
冬海:農曆小陽春時節(魚汛一到,即刻出海,時間短,以冬季為主)。另紅毛港居民尚有海釣,主要以釣龍尖為主,一竹筏4~5人出海(竹筏均以12支麻竹,長20~24尺左右),釣魚全靠漁民長老之經驗、技術與力量、膽量。   當時的釣繩,大抵至苗栗中港購買,用苧麻搓揉為繩,以豬血染繩(不易鬆垮),釣花枝不用餌,釣龍蝦以小魚,海蚯蚓為餌。日據時代,紅毛港內有二艘機帆船,後來亦移至南寮作業,船主据云可能是徐慶旺先生。
參考資料
 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
Database=dict&DocNum=91614&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牽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