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實地勘察- 澎湖 "遇見''民宿



                            澎湖特色民宿‧海景民宿)

 (遇見民宿.地址:88441 澎湖縣白沙鄉港子村1-6號.TEL:06-9931212)

                       

靜靜地 在澎湖臨海的小漁村「遇見」妳的身影

 地中海風格的藍白建築

 土耳其風格的橘色鐘塔

 大圓頂六角型教堂

經典的風車扇葉是「秘境」的延續


遇見「遇見」 

期待著相遇妳我的幸福旅程~
  
 







房型:

 
(角落)

  遇見民宿獨棟坐落在澎203縣道旁,一共擁有9 
  間獨立套房,除「那年夏天」、「海豚出沒」
  為四人套房外,其他皆為雙人套房房型。 
    

                                                     
                   

 (夏日故事) 

             圓柱風車裡的房間
            臥室木工造型天花板加上小客廳
            我們的故事
            就在風車不停的轉動下成為"夏日故事"
                                                                     
                

   (海豚出沒)

 設備:37吋液晶電視、音響、德國進口king size 
 獨立筒床墊、Canus 肯拿士山羊奶沐浴乳、 
 Avalon有機薰衣草洗髮精、保溫壺、冷水壺、小
 冰箱、有線網路等。



                                                                 
         (日昇之前)
                          
                                  浴池旁的躺椅
                                  泳池畔的氛圍
                        泡著水、來瓶BEER
                    所有壓力不愉快隨之流逝

                                                                                        

  

         
                    
 (天空藍) 

偌大的窗,無保留地呈現澎湖東海潮間帶與小島之美。

依著窗泡澡,身旁有個親愛的他或她,伴隨窗外悠悠靜靜的海天景色,幸福的感覺讓人心醉。



                        

                                         

       ( 愛情釀的海)

愛情釀的海雙人房,位置正好就是大圓頂六角型教堂的空間角型空間採光極佳,隱藏式的露天浴池更是本間套房的秘密賣點,讓您不得不佩服民宿主人的巧思!


  




                遇見 訂房注意事項

  1. 訂房時間:10:00~22:00(詢問訂房狀況,請電洽:06-9931212)
  2. 住房時間(check-in)PM5:00以後 , 退房時間(check-out)pm13:00以前 (若您會超過pm20:00前未能抵達,請事先來電確認住宿,以便為您留房,否則視同放棄。 提早或延後依當日住房情況可彈性,或將行李寄存櫃檯,不另外收費。)
  3. 依房型提供相對人數營養早餐: ex:雙人房2份,四人房4份。早餐供應時間為am8:00至pm12:00(逾時恕不供應)
  4. 加床服務: 特定房型提供加床服務,其餘皆不提供加床。 加床服務不另提供床墊,依房間內的沙發床為主,費用每人500/天(含早餐,棉被,枕頭)
  5. .櫃台開放時間為上午08:00至晚上12:00。
  6. 為維護房客權益,遇見暫不開放房客攜帶寵物住宿,若自行攜帶寵物者,將拒絕房客住宿;若已付訂金,將不退還訂金。
  7. .請依訂房預約人數前來。如超過人數進房入睡者,店家有權利,拒絕房客入住,並沒收訂金。
  8. 外出時,請將房間燈火熄滅,電器用品關閉,並請鎖上房門以策安全。
  9. 晚間22:00後,請勿高聲談話,以免擾鄰。
  10. 為維護住宿品質,入住者喧鬧不止時,若經屢勸無效,可要求房客立即退房,恕不退還房費。
  11. 守護您我健康,遇見全區禁菸,嚼食檳榔(若您於房內抽煙、嚼檳榔將收清潔費5000元)
  12. 遇見所有物品都是我們很用心的尋找來的,請勿帶離。
  13. 請幫我們愛護遇見裡的一切用品及設備,如有損壞,請照市價賠償
  14. 嚴禁房間內或庭院陽台等地方,烹煮任何食物
  15. 若因遇颱風,交通受阻,導致旅客無法離開,滯留期間,住宿費以5折計算。


 主題活動


民宿演唱會

  
 










  

























 遇見大明星


         

   許效舜.jpg黃鐙輝夫妻.jpg

東港媽&許效舜.jpg

                      


蘋果日報副刊


    香港"星假期"雜誌



    菜色:

                                      
                                                                                                            




    優點:

    1.免費提供晨光健康早餐(素食)

    2.房間費用假日9折,平日一律8折優惠

    3.若因遇颱風,交通受阻,導致旅客無法離開,滯留期間,住宿費以5折計算。

    4.每個月不同的主題活動 (ex;星空啤酒之夜)

    5.提供機場接送服務

    6.代訂本島及北'東'南海活動項目

    7.提供新人婚禮現場佈置

    8.本民宿位於北環路上,距離東海遊客中心很近,很方便

    9.強調讓客人有'度假"的感受(ex;早餐供應時間為am8:00至pm12:00) (退房時間check-out pm13:00以前)

    10.守護您我健康,遇見全區禁菸,禁止嚼食檳榔


    缺點:

    1. 本民宿距離市區約25分鐘車程
    2. 嚴禁房間內或庭院陽台等地方,烹煮任何食物(廚房不外借)


    建議事項:
    1. 可提供付費的各式小餐點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澎湖中屯風車

    
     
         張馨瑜和薛慧妙張貼這篇文章
    




























    介紹: 車經北環旅遊路線,過中正橋會發現碧海藍天下輝映著八支雪白的風車,迎風或快或慢地轉舞,然後你就會在一些國語歌曲的影片裡頭憶起這樣的場景,忍不住下車步行到風車下,才發現這風車原來不管是管高或葉片都是如此巨大,冬季的東北季風或夏季的偏南風在風車葉片間化成更氣勢澎湃的咻鳴,沒錯,這就澎湖有名的中屯風力發電。
     澎湖最早的風力發電設備是在後寮村,接著在七美村東邊山地上也設置了風力發電設施兩座,但都因為設計瑕疵而無法運轉,紛紛拆卸,一直到採取德國製造的風車設備,風車可以克服風向不同調整面朝的方位(澎湖冬季吹東北季風、夏季則是西南風為主),及車葉轉輪設計改良成輕質材料後,風車發地的歷史才正式在中屯誕生,也將中屯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帶向了觀光舞台。
    ● 歷史足跡:目前中屯風車共有八座,發電量佔澎湖總發電量約12%,發電成本每度約3塊,表面上看來似乎比火力發電的的每度5塊來得經濟實惠,但實際上風力發電視看天吃飯,不可能每日都可順利運轉等量的電能,所以加上機器折舊費用後,發電成本其實也不低。
    於民國90年8月正式村運轉,由台灣電力公司斥資1億1000萬在澎湖架設。  


    景點設施:
    • 風車8座
    • 入口處有一小涼亭跟觀海公園
    • 風車葉間照明



  • 建議玩法:







    • 北環旅遊下車和那巨大的風車身影拍照是典型的玩法,然而有幾個點其實遠眺風車有很有味道,這些點包括:沙港、青螺沙灘、講美後山海邊等。如果你有機會到這些地方,不妨搜尋一下中屯風車的位置。
    • 中屯8座風車於2005年安裝了夜間照明設備,晚上會有從風車底座向上輻射的雪白光束,漆黑夜色中把或急或緩轉動的風車葉片對比地更加潔白雪淨。但是澎湖有句俗諺:有一好沒兩好。中屯風車夜間照明的裝置藝術雖則點綴了中屯漆黑的夜空,然而卻也讓鄰近的星光變得黯淡了,對於喜歡自然原始的人來說是一種失去吧。
    • 中屯風車安裝有一儀表,可以顯示當下每秒的風速跟發電量,看著數字跳動時總會不由自主地希望風再大一點。
    • 如果要體驗何謂站在風下膽戰心驚,那就要冬天過來中屯風車,頭頂的葉片發出巨大的轉動聲響,站在風車下真是恐懼莫名,深怕葉片一掉落就當場orz
         興建啟用日期 西元2001年 12月  



  • 澎湖人的老記憶:







    •  
      從海面上拍攝的中屯風車夕陽餘暉
       中屯古地名叫做中墩,墩者島也,因為中屯其實是座落湖西跟白沙之間一段小海溝的島嶼,後來分別興建了永安橋跟中正橋連接白沙、中屯跟湖西的交通,加上跨海大橋的興建,才將馬公、湖西、白沙跟西嶼四個鄉市連成一氣。 
      
    • 中屯社區的信仰中心永安宮,有著全台灣絕無僅有的的雙金爐,一般寺廟都只有安一個燒金紙的金爐,中屯永安宮卻在左右各安一個金爐,根據老一輩的說法是指永安宮奉祀的王爺掌管天上兵馬數百萬,平常香客燒金紙給這些兵馬時,怕兵將會爭搶,所以就多設了一個金爐來疏導人潮!喔!是神潮!
    • 永安橋附近有間靈應廟算是陰廟,清咸豐年間,有唐山貿易船隻遇到風浪,船隻遇襲破損漂流至中屯海域擱淺,中屯村民鄭用在船中發現12人,其中11人已死,另1人尚有一絲氣息,託鄭用代為處理善後,說完就死了。村民虔誠地為這12個異鄉客辦理後事。說也奇怪後來這些神靈卻不斷地顯佑,凡是旱疾之求取皆能解厄。村民們為感念其恩,便興建靈應廟奉祀。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澎湖牽罟的介紹-1

    牽罟--一種臺灣古老的捕魚方式。利用魚群最密集靠岸的時候,以小船將漁網拖離海岸並將網放至海中,而漁網的兩端則固定在岸邊,魚群被圍住後岸上的人協力將魚網拉上岸來。
    「牽罟」就是使用地曳網來捕魚的漁撈方式,在澎湖又稱「牽網」,只要一張輕型的地曳網及小舢舨即可作業。漁民利用舢舨到海上佈網,當網沉到海底時,岸上的村民齊力將網拉回海邊,便能將底棲的魚類及蝦蟹網起。隨著魚網的慢慢收回,期盼魚蝦入網的心情真的十分有趣。牽罟必須選擇海底平坦、無礁石分布及潮水緩和的地點,如西嶼的赤馬、小池角村,湖西鄉的龍門、林投村等,澎南區的山水、望安鄉的東垵村等,都是理想的作業地點。



    數十年前,由於時勢造英雄,牽罟漁法確實盛行一時,為昔日的漁民立下了汗馬功勞,「網腳魚影,網袋飼母子」此流傳一時的民諺可為有力的佐證。可是今日已非昔比,漁撈技術的進步,長年毒魚、炸魚的人為破壞造成漁源枯竭,使牽罟喪失了天時;築港、築堤、填海造陸等破壞了漁場,使牽罟喪失了地利;收穫不穩定,年青人口大量外流,漁村勞動力不足,使牽罟喪失了人和。牽罟也在今日漸漸的落寞,已成回憶空留絕響。


    (一)牽罟 以地曳網捕魚俗稱「牽罟」,是古老的漁業作業方式之一,其作業方法係以陸岸為據點,將網子載到適當海域之後,向陸岸拉上而完成撈魚作業。圍住後岸上的人協力將魚網拉上岸來。
    (二)漁具 「罟」的漁具係由一囊兩翼及兩條長曳繩所構成,並以具長袖網為特徵。
    (三)與大海拔河  首先,幾位年長有經驗的人,合作把一張好長好長的網子弄整齊,放在一艘很大的竹筏上,然後指揮的人把往的二端各綁上一條又粗又長的繩子,一端丟上岸,就划著竹筏載著往子繞大海一大圈,又把令一端繩子丟上岸,岸上的人分二組,雙手抓著大繩,面向大海倒退著走,大家同心協力喊著:「嗨殺!嗨殺!」慢慢的把大繩拉上沙灘。之後,漁網也到了岸邊,大家更用力的拉,就好像拔河一樣,在竹筏上的人在海中打著手勢,好像裁判告訴輸的那一組要拉快些,因為南北二端保持一樣的速度,於才會乖的進網,終於在大家同心協力合作之下,全部的魚網被拉上岸了。
    (四)紅毛港牽罟 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紅毛港週邊居民,每每以麻竹筏將整理好的漁網拉到近海處(均由男人擔任),其餘的人(含婦人、小孩)就合力站兩排,在岸上拉起罟繩往後拉,雀躍之情,隨著罟繩接近海岸而起伏,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網內不停蹦跳的魚兒。     早年沿海漁民牽罟,婦人不能參加,每位在岸上牽罟的漁民,腰上都綁有一條帶鐵環的皮帶,繫著漁網的罟繩,穿迴腰上的鐵環,牽罟人不必拉著繩子往岸上跑。
    (五)漁獲 春海:均在清明前後,風平浪靜,主要漁獲為鱙魚、鯖魚、西刀、小黃魚。 秋海:為傍晚出海,牽夜流,約在下午五點準備,由深夜至天亮,以 魚為主。  
    冬海:農曆小陽春時節(魚汛一到,即刻出海,時間短,以冬季為主)。另紅毛港居民尚有海釣,主要以釣龍尖為主,一竹筏4~5人出海(竹筏均以12支麻竹,長20~24尺左右),釣魚全靠漁民長老之經驗、技術與力量、膽量。   當時的釣繩,大抵至苗栗中港購買,用苧麻搓揉為繩,以豬血染繩(不易鬆垮),釣花枝不用餌,釣龍蝦以小魚,海蚯蚓為餌。日據時代,紅毛港內有二艘機帆船,後來亦移至南寮作業,船主据云可能是徐慶旺先生。
    參考資料
     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
    Database=dict&DocNum=91614&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牽罟

    澎湖牽罟的介紹-2

    澎湖地曳網作業概況表
    「牽罟」就是使用地曳網來捕魚的一種漁撈作 業,在澎湖又稱「牽網」或「牽繪」。四、五十年 以前,那個生活較為困苦的年代,能擁有船隻、網 具的「大戶」並不多,牽罟作業的設備簡單,可合 數十戶共同投資,甚至於可用人力游泳海上佈網, 一舉解決了船、網兩難的問題,當然會受到廣大的 歡迎。尤其是澎湖冬季風浪險惡,出海作業相當危險,牽罟的漁場大都位於背風的南面海域,拖網的人力又是在沙岸上進行作業不但安全度相對提高,而且適時彌補了冬季漁撈的真空。無怪乎「牽罟」在三十年前的澎湖,可其是風光一時。「地曳網」的構造有很多變化,基本上在中央部位有一個用來圍載漁獲物的網袋,兩邊有繫在兩 條很長的曳繩(曳網)上的袖網(翼網、網腳),上網的「浮子」,下網的「沈子」,其微妙的平衡設計,使上網不下沈,下網不離底,可順利的將魚群驅入網袋中。當然整具網的大小可因人因地制宜,普通的網面約有兩公尺高,數百公尺長,必須由三、四十人合力操作才可作業。牽罟的作業季節不 分春、夏、秋、冬,作業時在白天或夜晚均可,尤 其以黃昏、黎明時為最理想,漁獲量最多。其作業 地點必須選擇海底平坦,沒有礁石分佈,潮水緩和 的地方。澎湖沿海的砂質沿岸,如西嶼鄉的外垵村 、內垵村、小池角的網垵;湖西鄉的龍門村、林投村;澎南區的山水、嵵裡;望安鄉的東垵村等,都 是理想的作業地點

    圖二:山水牽罟正作業中
      數十年前大型的地曳網海上作業時,要四到六個人,一艘或兩艘搖櫓的舢舨協力合作。先把一條 曳繩留在岸上固定、派人看著,然後以舢舨拖載網 具出海繞行半圈,一面搖櫓、一面下網,在距第一 條曳繩約五十公尺的地方靠岸,由岸上的人將另一 條曳繩牽上岸,並選擇較有經驗的人在岸上指揮全 盤拖網作業。「命令」下達後,左右兩股人馬必需 施力,海中的大網,就靠著浮子和沈子上下平衡的 作用,貼著海底垂百的張掛成一個開口面向岸邊的 U型圓弧,靜待魚兒入網。起網作業是岸上人力的 重頭戲,必需適切的掌握左右繩的節拍、行網的速度,舢舨則開到網邊,一面吆
    喝、一面拍打水面, 把魚兒驅趕入網,網漸行漸近,岸上的兩組人馬也 逐漸向U網的對稱軸靠攏,袖網離水之時,拉網不可過急,以免網袋離底,魚群脫逃。等到兩路人馬 會合、網袋近在咫尺的時候,兩組人力併成一組,兩條曳繩併成一條,在一片激情呼聲中,網袋連魚 獲已上了沙灘。收穫的喜悅,暫時忘了拖網的疲憊。


      各村對漁獲的處理,做法不盡相同。雖然網具是多家合夥投資的「私器」,但是牽罟的漁獲卻是「見者有份」的公產。除了分配給出網具的「網仔份」和出舢舨的「船仔份」外,凡是參加拖網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可「分紅」,在嵵裡,大人一份。小孩半份,大肚雙份(懷孕牽罟討吉祥之意)。這種大方的「分紅」制度,主要是由於那時候的漁源豐富,漁獲量多。動輒上千斤,而且作業密集,一組網剛上岸,另一組又下網。誰會在乎那一份、半份的魚呢?昔日的這一幕幕,對現時年青一輩來說,已成絕響;對老一輩來說,也只能空留回憶了
      一組完整的牽罟作業,網、繩、浮子、沈子、舢舨、人力等六個要項缺一不可。除了舢舨、人力以外,其餘四項大多是集合數戶,甚至數十戶的財力所共組,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我們」的。四、五十年以前,網、繩可都是網組的成員合力製作的血汗結晶,可說得來不易。網的部份:最早使用的材質為苧麻絲,接著用棉線,因前二者易腐朽,民國六十多年再改用塑膠,進一步用尼龍,一百到現在的「玻璃絲」,有著二段坎坷的「演化」歷程。外垵村民許泉順回憶當時的製網過程確實備極艱辛:苧麻自台灣買進,先分後破再旋股(由女人、小孩來做),接合成線,再牽線刺網。整組苧麻絲還要加上蛋白、桐油、和水共染、染後晒乾,再放入約2米高、2人合抱的蒸桶內蒸上10個小時(桐油在網肉上黏上一層,較耐用而不曾腐朽,蛋白則使網肉的顏色較淡,牽網上岸時較不曾驚嚇魚群),取出晒乾後才算大功告成。網繩部份也是從台灣買進瓊麻纖維,(本地龍舌蘭(白樟)纖維質地較差並不合用)分送各戶分工搓合再相接而成。牽罟作業由於作業範圍、網具大小、風向潮流、應嵵時魚種,可用人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各村皆有其特定的模式,除了小池角的網主顏柄已歿,無法自其相關親屬處取得資料外,其餘各村全盛時期的牽罟作業簡述如下:

    • 外垵村:
      光復前,全村有三組大網、數組小網。每人出7分粗繩30潯,20尺網(18紋尺或22紋 尺),大網30人,小網20人共組一組長約150米,600潯長繩的繪。上網掛浮筒,2尺一筒,以四角形(因無車床工具,無法削圓)的梧桐材質最受歡迎,當網向前行時,浮筒頂浪會發出嗄!嗄!的聲音,網中魚群不敢靠網外逃。下網掛土圇(瓷製圓形中有空洞以便穿繩繫結)不用鉛塊是因鉛小又重,易陷入底質泥沙之中,牽網相當費力。整個漁場可容納七具網。並由溫王爺踏地相中西側高地約三仙塔為制高點,發現魚蹤時,立即告知牽繪人員,展開作業。

    • 內垵村:
      內垵國小前面,有一片遼闊的沙灘,非常適合牽罟漁作。日據時代內垵村分為二「保」,各「保」皆以牽「大網」作業,後來改用小網(即地曳網),全村約有7-8組繪。每組繪都是由多戶出資合夥。每戶十多潯網肉合編而成。自網口 到網袋底(黑馬)總長約15潯,上網每2到3尺繫一梧桐木浮子;下網則繫上2寸長的土墜。魚獲人人有份,大人一份。小孩半份,幾乎全村總動員。因網主多已作古,薛必柔先生的父親也是網主之一,惜因年老,無法表達昔日的盛況,據薛必柔先生說法,內垵的牽繪到民國51年就已畫上了休止符。

    • 東安村:
      望安鄉的網垵口,是一片沙灘地,其中並有多處深窪地帶,可收集魚之效,整個作業區東西寬約500米,南北長約1000米,是個牽罟的好所在。60年前有三組繪,光復後剩二組,現在只剩一組塑膠網用動力漁船作業。民國41年曾有一網臭肉數千斤的記錄,夏天有綠藻較不適合作業,冬季時,選晚上單船搖櫓作業,月亮上頭頂一根竹竿高,或月下頭頂一根竹竿高時,是最佳的作業時段,由拖場的東隅下網,繞行半圈後,在西邊登岸。網具是由棉紗質編成。

    • 林投村:
      作業地點在林投灣,早期共有五組網,網主之一的吳再續先生有二組網分屬於28個股東,冬季用400潯大網,朽壞後末修補,夏季用網200潯,目前仍使用中,8年前網質已改用玻璃絲。上網浮子為圓形塑膠製品,下網則採用鉛墜。袖網長約70潯。每年有二個作業季節,2-4月為第一季,作業後休網,分拆修補再行合織。7-8月為第二季,作業後則進行整網以待來春。苦船二艘,一載網具、一載繩綱。單船作業時,一船九人,出海一櫓,回程二櫓,輪流替代。

    • 龍門村:
      村南海域是個水深7米的優良拖場 ,主繩由西南方放出1000米,網腳100米以上,網 袋正面寬15米,長10米,兩主纜相距約100米。由現在的東碼頭處起網。網主之一的許東梨先生獨資 網袋部份,網腳則由13-14人以棉紗為材質,分工 合編後染藷而成。據其子許福份先生說:作業時 要選擇冬天。無月光的夜晚進行,45年前,曾牽獲「黑頭巴攏」數萬斤,還得出動舢舨去桸(用手網撈魚)。為了牽動這種大型網及大量的漁獲,要用棉紗台搓後捉扁編製一個肩套,並留著一段約5尺長的接繩「挽」在拖曳的主綱上(不打結),以便手力肩力並施,才能順利使魚兒上岸。

    • 山水里:
      在南岸進行牽網,最早以前有10組,網肉是由苧仔絲染藷而成,20年前改為塑膠及尼龍製品,目前僅剩陳為富先生三組。大網100多潯、中網60潯、小網40潯。網高3-4潯。單船作業,自東邊放網。每年的正月煦抽籤決定出網序,自西側的30高地依籤序向東排列"可排6組網,直到東側碼頭。每組網l0個股東。6歲以上算一份。山水的漁場是個活港,水緣向南30公尺後愈行愈深,南流起時,水向西南流,退潮時,水向東南流。是個標準的地曳網拖場,只要是北風天,不分潮汐皆可作業,但以黃昏時較好。罟船為平頭舢舨,一船四人(一人大櫓,一人小櫓、兩人放網),曾經有過一網數千斤白鱙的記錄。

    • 嵵裡:
      早期有四個網主,6組網。規模最大的應屬現年84高齡的陳順孝先生,目前仍擁有三組網:一組牽定藍、黑鱙,一組牽仔,最後一組牽臭肚、巴攏。因年歲已高,由其子林山忠先生接棒作業。5分粗的尼龍主繩長2000公尺,網腳則是由「唐絲」以8紋尺刺編而成總長250潯,網袋8紋尺共長15米,浮子是塑膠或橡膠製品,1尺1個,沈子是5錢重鉛製品,一尺一個。玻璃絲在15年前開 始用於牽罟網具。每年在冬季作業較好,如遇倒吹風,魚群容易集結,是下網的良機。滿潮時風流太透,選擇低潮,無流的夜間作業,漁獲較理想。作業人數至少6人,拖網人力最少12人。罟船單艘,一船3-5人,每船二櫓,大櫓(主櫓)丈八,小櫓 (崁櫓)丈四,每櫓二人輪流替換,另一人放繩或 幫助放網。搖櫓者在夜間還要負責看星、咬山瓣。數十年前,由於時勢造英雄,牽罟漁法確實盛行一時,為昔日的漁民立下了汗馬功勞,「網腳魚影,網袋飼母子。」此流傳一時的民諺可為有力的佐證。可是今日已非昔比,漁撈技術的進步,長年毒魚、炸魚的人為破壞造成漁源枯竭,使牽罟喪失 了天時;築港、築堤、填海造陸等破壞了漁場,使牽罟喪失了地利;收獲不穩定,年青人口大量外流 ,漁村勞動力不足,使牽罟喪失了人和。「甘苦賺、鑽浪隙,賺沒吃,固再拿槌子摃額。」的應景民 諺也為今日牽罟必走上日漸式微、終被淘汰做了最貼切的註腳。昔日的牽罟勝地外垵、內垵、龍門等處,早已成了祭港、祭堤的牲品;林投、山水、嵵裡、東安等處,也已淪為休閒觀光的「細姨」產業,在夕陽的餘暈中苟延喘。大夥兒可曾想過,這些宿存的牽罟「朝露」在明天旭日東昇之時,還能保有多少昔日的晶瑩光華?

    參考資料和圖來來源: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7%89%BD%E7%BD%9F